2013年11月我们赢得了“杭州之角”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部大楼的国际设计竞赛,2016年正式破土动工。时至今日,大楼的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我们期待它不久后落成的样子。
自设计之初到现在,“杭州之角”的诞生过程历时7年。一个项目的诞生,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对建筑师智慧、精力和体能的综合考验。接下来为你们介绍一下“枯燥而艰辛”的设计过程,扒一扒设计背后有趣的故事,小编尽量保持有趣。
设计之初,是创意对城市环境的回应。
西湖风貌天际线+城市核心区入口
项目位于美丽的杭州,且处于西湖景观分析区域中划定的城市核心区的最东北角,距离西湖仅1.8公里,仅其所在的位置,就对建筑的设计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是如何回应西湖风景风貌对于城市天际线的要求,二是如何向进入杭州核心区的人们展现一个具有独特标志性的城市入口?
出版印刷的企业文化
本案的业主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是浙江省最大的出版物印刷企业,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的浙江新华印刷厂。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而纸质印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时代变迁,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然需要静心阅读书籍来祛除浮躁,沉淀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技术上的沉淀,使印刷集团成为印刷行业“国家队”,是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一支骨干力量。如何让我们的设计能够回应这一企业特色与文化,成为了后续设计中的关键点。
跨越三个年代的复杂场地环境
用地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现状的厂房建筑为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建筑功能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印刷集团的发展需求。基地东北侧为城市主干道与高架桥及其环道,西侧为00年代的城市标志杭州游泳馆,而南侧为60-80不同年代建设的居住片区,在这样一块紧邻多个年代建筑的复杂地块中,如何统筹处理交通、环境、跨越三个年代的建筑以及避免本案对居民的日照和视线影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难题。
在对场地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分析周边环境之后,我们在设计之初总结出设计面临的问题:1、如何定义一个城市中心区域的边界?2、如何在紧张地用地下设计大体量要求的高层来满足印刷集团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又要对周边住宅的影响降至最小?3、如何充分融合并体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企业文化,满足企业升级转型的功能需求?
脑暴竟然要解决那么多问题
- 融入项目周边已基本成型的文体休闲中心圈,作为文创一条街的起点,如何具备超强识别性?
- 位于城市交通要道的交叉口,建筑的东北面,如何呈现一个独具标志性的形象展示面?
- 占着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缓冲区即城市核心区的把角位置,如何将景观视野引入建筑?
- 如何尽可能地保证基地周边老百姓的住宅日照不受影响?
- 作为出版联合集团的总部大楼,如何设计建筑体量才能对其企业深厚历史文化及出版印刷的元素进行回应?
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一个完整而厚重建筑形态粗轮廓似乎在慢慢清晰...
人群中一眼看到的“大胖子”
对于建筑形态漫长的构思过程开始了。那些年我们推敲的模型(其中一小部分)...
在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上,不停地进行各种设计可能性的探索。
在尝试、推翻、重来,如此循环无数次之后,建筑形态终于成型,一个厚重的建筑形象终于伫立起来了:形成一个三角状的主体建筑体量,前侧形成裙房,这样不仅可以为保留厂房与高层建筑之间形成一个尺度的过渡,同时也能为周边住宅让出日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100米长100米高的体量形成了杭州核心城区唯一的一个“大胖子”,这个“大胖子”hold住了城市的入口与东侧和北侧的主干道,足够分量!并且沿着对角线获得了朝向西湖方向的最长的景观面,能够一览无余地望到西湖。
正为顺利进行的方案偷偷开心建筑师们,却被告知开心得太早了有一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西湖景观分析报告(结合一下大意是):本案基地内拟建两栋100米高层,两建筑绝对高度70米以上部分的间距应大于27.5米,并尽可能加大。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希望以完整厚实形象守护城市边界线的“大胖子”要一分为二了?之前的努力要推翻重来吗?建筑师们浑身都在抗拒。
成年人的世界只能妥协吗?我们不服。
于是,建筑师大笔一挥,将建筑70m以上部分进行切分设计,使之远远望去,就是分开的两个建筑体量,并且切分后的两个体量间距做到47m,满足两个体量间距大于27.5m的要求,并且建筑在城市景观天际线中体量更加纤细轻盈。这样一来我们不仅用完整的建筑形态守护我们的城市边界,也守护了我们内心世界的秩序,并且在满足西湖景观分析报告的要求的基础上,于西湖景区的城市景观面有了更好的呈现。
让中庭成为内核发动机
如此大的一个体量,显然他的标准层是过大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内部进行消解,继而满足功能使用的需要、人尺度空间的营造?我们的答案是置入三个中庭空间。首层的入口大堂八层通高,南北通透,面向南面的入口广场与庭院引入室外景观。位于中部的共享大堂,剖面之字形的错层公共空间增强自然通风,通过旋转环廊连接上下层。位于上部的空中大厅顶部自然采光,使得高层当中仍然有新鲜空气与绿色景观植物。在建筑70米的高度设置室外半围合的空中花园,为高层办公提供了更接近地面的体验。
街区式创意文化用房布置在裙房底部,在主楼中,生产经营用房、商务会议中心、自用办公用房自下而上布置,整体功能呈垂直分布。建筑师大笔又一挥,切分主楼底部,形成内向中心广场,并与入口大堂形成南北通透的视觉体验。
翻起的书页+波光粼粼的湖面
在解决了建筑体量的问题之后,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出版联合集团“出版印刷”的企业文化成为了设计中又一个核心突破点。我们已经无法确认是团队中的谁联想到了翻书页这一连贯和灵动的动作,它不仅通过书页的方式诠释了“出版印刷”的含义,同时也恰好符合我们以立面的轻盈来中和形体厚重的想法。
而这一意象的形式,又呼应了建筑所处位置可以看到的波光粼粼的西湖湖面,静态中的细微变化产生一种灵动美。
在无数次的翻书实验之后发现,翻完的书自然落下会形成不规则的空隙。建筑师们尝试在横向布置的铝板百叶上做不规则的开启,犹如书本翻开的状态,凭借扎实的美学功底并结合功能需求在适当的位置将百叶掀开,形成“一聚一散,张弛有度”的流线几何形态并满足建筑各个方向的景观视野。
精雕细琢的幕墙
看似不规则的立面变化,其实倾注了建筑师很多心血。无数次的细节调整,各种想法的尝试,取舍,力求尽善尽美是每一位lycser的设计态度。
视觉上变化多样的百叶实际上由6种标准遮阳铝板构成。这一过程是通过精密的计算机计算辅助参数化设计进行优化完成的。6个标准尺寸的幕墙单元组成了这个复杂立面的拼接,每种尺寸单元都可批量生产。
建筑师在空中花园做垂直绿化设计,丰富了城区绿化园林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的艺术效果,并且增加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70m以上的建筑间距因为空中花园的设计显得更为明显,也弱化了建筑形体的横线关系,并且丰富了西湖景观视线上的层次。
幕墙的灯光设计围绕“动如粼水,静影沉璧”设计主题,强化建筑本身横向线条的设计美感,用不同场景来表达不同意境,犹如翻阅不同书籍,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境。
最终设计呈现
“杭州之角“的建筑设计与建造实施过程是一种”七年之痒“的美妙体验,也是业主、建设单位和设计团队之间不断磨合的过程,在此感谢业主的信任,也同样感谢我们的后期配合设计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支持,我们无比地期待“杭州之角”最终完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