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ood采访了零壹城市的创始人兼首席建筑师阮昊,围绕教育建筑方面的挑战、理想的教育建筑和过去的实践三个主题进行对话,希望借此引发更多有关中国教育建筑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思考。
Q: 在实践教育建筑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又是如何化解的?
A: “挑战之一是随着为了增加竞争力而产生的城市资源进一步集中,大量中国城市的密度的继续加剧,使得其中的中小学密度、相应的单校师生密度都进一步提升。而因此,校园的规划建设所面临的用地不足、活动空间有限等问题不断凸显,同时高密度所致的集约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小学的设计在空间尺度、流线、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发挥空间。但高密度并不是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它是一个最终呈现的结果。决定了空间组织的架构组织是才是核心的问题所在:学校教育管理固有的等级制度使得校园设计常以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出发,追求的是管理有效、管理安全。制度等级形成了规划等级,轴线、动静分区、教学运动与生活三区规划等一系列设计方法,无一不是对于这一设计思维模式的反应。而这一出发点恰恰忽略了作为大多数实际使用者的学生其本身的行为需求及其所对应的空间要求。
所以我们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出发,对高密度环境下的中小学设计方式进行探索,并总结出“小尺度”“亲用户”“做连接”这三大设计策略及其细化的应对解决方式。”
Q: 你心中理想的教育建筑是什么样的?
A: ”我们认为理想的教育建筑应该是真正以用户为导向的,在有效保证教学需求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借助建筑空间形成更好的互动和成长,也就是能为孩子们带去快乐的空间,承载学生不同年龄、尺度的差异化行为与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好奇心。教育建筑在充分满足和不局限于授课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体独立和自由,强调对儿童心理、生理及社会性自然发展的尊重,得到不同的学习经验,最终让个体在与环境和社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心理建设,逐渐形成个人意识和责任感。“
Q: 请分享一个最满意的教育建筑项目,或项目的某一部分,并谈谈原因。
A: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中,15栋小体量的单体就有15个双坡屋顶,创造了15种屋顶下的空间状态、增加了15个课外游戏场:如躲猫猫、种植园、小剧场、阅览室、跑道、观星室、眺望台等等。这些屋顶通过楼梯与下层连廊联系,形成屋顶活动场系统。在屋顶遮挡下,学生活动不受天气影响。洞口界面的变化引入天光与自然,剖面丰富高差带来活动方式的拓展,平面隔断与围合方式差异带来平面流动性:这些都是划分小尺度,增加空间多样性,让学生自己发掘使用方式。“
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关于中国教育建筑 - 谷德设计网 (gooood.cn)